文章来源:上海交大新闻网
一所大学之所以举世闻名,除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外,主要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管理经验、强大的师资阵容、杰出的知识创新能力、众多优秀的毕业生构成桃李满天下之势、方方面面杰出的校友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等。
耶鲁最令人向往的还是一种独超众类的精神品格,人称“耶鲁精神”。所谓“耶鲁精神”,主要指的是为维护学术的神圣与办学的自主而特立独行,一往无前的精神。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跨文化理解的复杂问题在语言教学的课堂就能解决。文化观念上的冲突正是人类学家力求捕捉和辨析的细微精妙的文化特质之所在。
耶鲁精神的感召力
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好象除了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就要数美国的哈佛和耶鲁了。一所大学之所以举世闻名,除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外,主要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管理经验、强大的师资阵容、杰出的知识创新能力、众多优秀的毕业生构成桃李满天下之势、方方面面杰出的校友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等。
就拿耶鲁来说,她的盛名得益于许多独到的方面。比如,她虽然起初是教会人士创办的学校,后来却形成了培养卓越政治家的美名,甚至以“盛产”总统而著称。迄今为止已有5位美国总统出于耶鲁大学。他们分别是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第43任总统小布什。可以这样说,美国200多年的建国史中,有超过十分之一的时间是由出身耶鲁的人为最高政治领袖的。如果从近20年看,连续3届总统都是耶鲁毕业生,这不能不说是耶鲁创造的世界政坛奇迹。仅此一个事实,就可以想见这所大学的世界影响力是怎样的超乎寻常。另外,曾与小布什同时竞选的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利伯曼以及前美国第一夫人、已当选纽约州参议员的希拉里等也都是耶鲁毕业生。至于耶鲁人后来担任州长、市长、任参众两院议员、政府部长等要职的就更多不胜举了。
再比如,耶鲁在同哈佛的长期竞争中,向来都以人文学科取胜,在文学、历史、戏剧、法学等专业方面长期执全美之牛耳。在最近一次的美国全国研究学会(NRC)关于教员质量的排名中,耶鲁有四个人文学系科名列第一:英语,法语,比较文学,历史。不过,文理并重的风格同样为耶鲁造就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如1755年发明潜水艇和鱼雷的科学家戴维·布什内尔、1837年创办美国《科学》杂志、有“美国教育之父”之称的小本杰明·西利曼、《时代》周刊的著名专栏作家凯文·翠林、发明世界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回旋加速器、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欧内斯特·劳伦斯、IBM公司前董事长约翰·艾克斯、联邦快递创史人史密斯;我国在耶鲁毕业的著名学子包括留美第一人、卓越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容闳、铁路桥梁专家詹天佑、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英雄吴应科,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的现代文学专家夏志清等。迄今为止,耶鲁学子共有近20人获得诺贝尔奖,200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保罗·格林格德教授也曾在耶鲁任教。
据调查,在美国500家著名大公司里任职的高级职员中,耶鲁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最高,甚至超过了哈佛。耶鲁大学还为美国演艺圈输送了大批脱颖而出的艺术明星,如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还有以主演《苏菲的选择》和《克莱默夫妇》而两度夺取奥斯卡最佳女奖的著名影星梅里尔·斯特里普。
在我心目中,耶鲁最令人向往的还是一种独超众类的精神品格,人称“耶鲁精神”。所谓“耶鲁精神”,主要指的是为维护学术的神圣与办学的自主而特立独行,一往无前的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美国立国精神的缩影。
据说在越战期间,美国政府责令各高校对逃避兵役的入学申请人取消奖学金。对越战退伍人士则给予入学的优先权。全国的大学都对此俯首听命,却惟独耶鲁不买政府的帐,依然我行我素地按照成绩标准录取新生和发放奖学金。因为这次严重的“抗旨”行动,耶鲁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大笔资助。尽管如此,她还是依然故我地坚守自己的独立自主办学理念。我了解到这一层,不免对这所学校肃然起敬。
在办学方略上,校长莱温曾做过很好的说明:“教育人们服务于社会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集中于掌握实用性的技能。耶鲁追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自由教育面,而非狭窄的、职业性的教育,以便使他们具备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耶鲁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尊重的社区,并且珍视自由的表达和对世间万物的探寻。”这话里面充分体现了liberal education 这个英文词组的精义。
据我体会,“耶鲁精神”除了学术上的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外,还应包括学习的自由:即学生的自主选课权利。校内人戏称为“shopping”,即每当新学期开始的几周里,学生按照课表提示在各个教学楼之间客串选听,然后根据自己的满意程度决定本学期听哪些教师的课。如同到自由市场上去买东西,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做主。没有哪个教授有特权强买强卖,不论他地位如何,名气大小。这种选课的shopping制,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教师在教学质量上的良性竞争之效果。当然也会给少数竞争力弱的教师带来不利的和尴尬的场面:开学后的shopping期结束之际,课堂上的学生因不欣赏老师的教学水准而渐渐离去,结果讲台上的教师面队空空如也的教室,犹如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的《椅子》中表现的那种情形。
耶鲁精神的长久维系原来也是要不断付出牺牲和代价的。学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的自由。
受耶鲁精神的感召,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通过激烈的竞争来到大西洋畔的纽黑纹小镇来开始他们的求学生涯。这是一个纯粹的以校园为中心的大学城。这里既没有纽约、波士顿的繁华都市与摩天大楼,更没有拉斯维加斯、迪斯尼那样好玩的去处。耶鲁校园建筑虽以其宏伟和古老的哥特式风格著称,但也不免给人一种身处教堂区的肃穆感觉。一些天性奔放的青年在这里住上一两个月肯定会感到憋闷和压抑。然而,令学子们向往不已的那种精神氛围,则是任何一个局外的参观者所难以体会的。
一位新入校的名叫陈方芊的女同学在她的作文中写道:“对我来说,耶鲁最宝贵的一部分是她的学生。同学们都一个比一个热情,一个比一个乐观。我一共有五个同屋,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从康州来的萨莎可以流利地讲三种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从宾州来的海莉小提琴拉得棒极了。只有耶鲁这种地方才可以吸引来这么多的天才。”入学刚刚两个月,陈方芊对耶鲁人的那种自豪感就已经完全认同,并且变成自己的真实感觉了。讲到是什么因素吸引来这么多优秀生,她接着写道:“可是没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的话,耶鲁怎么也招不来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在这里上课真的是在请教一些世界上最知名的知识分子。我的每一堂课都是耐心而且知识渊博的教授教的。如果我有什么疑难,他们都会很细心地给我解释。教授的这种认真的态度说明耶鲁这所大学真正关心所有的学生。”陈方芊的话中所用的“最好的”“最知名的”这些措辞,或许从其它名校的角度看会招惹一些争议,但是她毕竟道出了耶鲁教学上的一大特色,那就是强调本科教育,让杰出的教授直接面对低年级的本科生。
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到大学求学的人来说,不都是一种至高的福音吗?
“孔子喝酸辣汤吗?”
同哈佛、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等名校相比,耶鲁大学的东亚系只能算是一个小系。一座褪色的古旧的二层小楼处在学校区的边缘街口,楼内除了教员的办公室外,仅有几间不大的教室。每次蹬上楼梯时都会听到咯吱咯吱的声响,如果楼下有人在上课,肯定会被楼梯的振颤和声响所干扰。与英语系的庞大石质建筑或法律系的富丽堂皇气象相比,东亚系在校内的地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好在近十几年以来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美国公司拓展东亚方面的业务和市场,懂汉语的毕业生容易找到相应的职位;另一方面也由于移民美国的华裔数量增长较快,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后代也需要到大学里补习中文。这样就多多少少维系了东亚系的“人气”,使汉语教学同日语、韩语一样,成为综合性大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东亚系现有师资力量除系主任一人和系秘书一人外,全部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按照语种分为中文、日文、韩文三大块。一般每个语言教师一学期内要带不同年级的几个课,所以几乎天天都在教室,课外时间还有大量的作业和作文批改任务,工作强度相当之大,从事科研只能凭个人的兴趣和意志挤时间为之了。
因为自己做过多年的中文教师,又对语言文字有特殊的兴趣,我带着很大的好奇旁听了几次汉语教学课程,还帮助教师看过学生的汉语作文。我听到汉语老师之间经常用来开玩笑的一句话是:“孔子喝酸辣汤吗?”
原来一位低年级的华裔美国学生在现代汉语的造句练习中写下了这样一个问句。任课老师就是觉得不对劲儿,不像中国话,却又说不出这话有什么语法错误,有一种哭笑不得又无法纠正的无奈感觉。于是,我也学会了这个玩笑话,回国后好久也忘不了,动不动就要说给别人听。听者当然都觉得好笑。仔细琢磨,造出这句话的美国学生并没有错在文法和句子结构上,而是错在文化体验上了:他无法把公元前5世纪的孔子和今天现代汉语中的“酸辣汤”有效地区分开来,甚至误以为现在美国的中餐馆里可以吃到的酸辣汤是2500年以前鲁国就有的佳肴呢。
不过,回头一想,此类误读现象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所讲的“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的故事,不也是如此吗?至少这位同学没有写下“孔子喝可口可乐吗”这样更加离谱的文化误读之语。我们当然不能指望跨文化理解的复杂问题在语言教学的课堂就能解决。
在美国的大学里生活,类似的文化误读现象似乎无处不在。如果仅仅是多一点笑话,那也就罢了。可是偏偏有时误会闹大,导致一些意想不到后果。下面就是一例:
一位好心的老师在阴历八月十五这天的汉语课上拿来一盒月饼,分给同学们品尝,也算是帮助大家实际感受中国的民间风俗吧。可是,没想到竟会有学生向校方告状,说中文老师不好好备课,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拿小食品来打发我们美国学生!在我们听起来,这事情可真有点不可思议,好心没好报,甚至狗咬吕洞宾。可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美国同学的立场看,这告状者也有他的道理:学生选课给校方交付了可观的学费,如果在课堂时间没有学到应学的语言知识,那就好比钱白花了,觉得上当受骗,有如消费者花钱买到自己不想要的商品。
这样一想,事情本身的荒诞色彩就开始消退了,其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冲突。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所习惯的人情味和美国消费社会培育出的法律意识之间的冲突。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如同“孔子喝酸辣汤吗”一样,正是人类学家力求捕捉和辨析的细微精妙的文化特质之所在。而一般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职业训练,自然对此类事情不会特别留心,只是当作笑谈而已。
我想,有了这次被告状的经历,这位老师再逢端午节,也不敢把粽子拿到教室里来分享了。但愿他碰到如下的汉语造句不会无动于衷:“孔子喝酸辣汤吗?”
学者小传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人文学院博导,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1996)的学科带头人。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引进人才,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新西兰奥塔古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出版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等。
叶教授专长是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在国内开创新学科——文学人类学。主编20世纪国外文艺学丛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文学人类学论丛、神话历史丛书等。著作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老子与神话》、《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千面女神》、《耶鲁笔记》、《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山海经的文化寻踪》等三十余部。著作被翻译为日、韩、英、法等多种语言出版。译著有《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学》《活着的女神》等。